500块一晚同城品茶_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,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,微信附近100块
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文明创建
  • 文明培育
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
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
 

您当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 >  时评  >  媒体评论

西夏陵申遗成功是崭新起点

2025/07/15 09:57   作者:孔德淇  编辑:左锴   来源:北京青年报

 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,法国巴黎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: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“西夏陵”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这座坐落于贺兰山下的文化遗存,以独特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,也让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。

  西夏陵占地约53平方公里,现存9座帝王陵、271座陪葬墓及多处建筑遗址,布局融合秦汉唐宋皇陵规制与佛教建筑特色。更重要的是,其填补了中华文明拼图中一块曾被忽略的关键碎片。

  存续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,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西夏文,构建了兼具中原礼制与游牧特色的陵寝制度,却在历史更迭中逐渐淡出视野。如今,陵寝遗址中的残碑、夯土台基与砖瓦构件,为中华文明“多元一体”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鲜活实证。

  从长城到良渚,从故宫到西夏陵,60项世界遗产串联起的,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不曾中断的“活证据”。它们中既有妇孺皆知的文明地标,也有西夏陵这样小众而璀璨的存在;既展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,也彰显了边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。这些遗产共同证明,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延续性,更在于包容性。

  世界遗产是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。这不是简单的“文化输出”,而是以遗产为桥,与世界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
  西夏陵的研究保护已历经五十余年。1972年,宁夏文物部门确认其身份,随后发掘的帝王陵、碑亭等遗迹奠定了研究基。簧鲜兰80年代末,它成为全国重点文物;さノ,步入规范化;そ锥。其申遗之路同样扎实有力:2011年启动申遗,2012年列入中国预备名单,2017年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,2021年入选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。每一步都凝结着考古工作者的坚守。

  真正的遗产保护,既要抵御岁月侵蚀,更要留存文明温度。这一理念在中国多地得到印证:敦煌莫高窟以数字化技术保存壁画,兼顾保护与参观需求;福建土楼通过“活态传承”,让原住民生活赋予遗产烟火气。西夏陵的;ひ庖甯酰唤鍪呛煌炼训氖鼗,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留存,为人类理解历史提供了多元可能。

  在西夏陵遗址公园,有一个动人的场景:当地中小学生跟着老师临摹西夏文,在考古体验区尝试用古法制作砖瓦。这些孩子或许暂时读不懂那些“天书”般的文字,但当指尖触碰到与八百年前相似的泥土,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联结已然形成。这正是遗产传承的深层意义:不仅要“保下来”,更要“活起来”。对西夏陵而言,未来或许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西夏王朝的市井繁华,通过西夏文数字化库让古文字“可查可读”,通过学术研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“被忽略的历史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遗产走出“小众圈层”,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养分。

  贺兰山依旧巍峨,西夏陵的夯土堆在夕阳中静默矗立。它们见证过王朝更迭与风沙洗礼,如今以世界遗产之名获得新生。文明的价值不在于永恒,而在于被看见、理解与传承。当更多人凝视遗产背后的文明密码,文化自信将愈发坚实,人类精神家园也将因多元文明的共生而更加丰盈。(孔德淇)

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 赣网文[2021]1463-016号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户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