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0块一晚同城品茶_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,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,微信附近100块
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文明创建
  • 文明培育
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
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
 

您当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 >  时评  >  媒体评论

差评玩“消失” 信任亦丢失

2025/07/11 09:15   作者:陈文杰  编辑:左锴   来源:广州日报

  近期,有不少消费者反映,自己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评帖,莫名其妙就消失了。与此同时,好多直播电商平台的差评区里,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种好评。(7月8日央视《财经调查》)

  如今先看评价再购买,已经是不少朋友网购前的“标准动作”。只是,当你看到那些动辄过万、99%以上的好评率,质疑其数据真实性之余,是否也会感到困惑,“差评”去哪儿了?

  事实上,早在前几年,部分网购平台已不再设置“好中差”的直观分类,取而代之的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评价。然而,这些关键词评价不仅以正面居多,而且为数不多的负面评价还会被“折叠”起来,若你不主动点开,基本上不会看到。更有消费者反映,自己打出的差评常常出现“仅自己可见”的情况——当其使用其他账号浏览时,却发现差评迟迟刷新不出来。由此可见,或许差评并非“消失”了,而是被人为“雪藏”了。

  网购平台的评价系统或已不可轻信,那主打点评属性的社交平台呢?遗憾的是,它们也已“沦陷”。除了充斥着各式各样真假难辨的“夸夸帖”之外,还有各种隐藏在替代暗语里的水军机构。它们的刷评策略更加简单粗暴——直接通过招募普通用户伪装成“已购用户”,在评论区大量发布颇具诱导性的虚假好评。比如“后悔没早买”“用过都说好”等常见话术,有的更是“踩一捧一”。总之,用户若一时不慎,确实容易被其带偏。

  为何商家和平台都热衷修炼“差评消失术”?无非利益驱动使然。对商家来说,一个好评或许不能带动多少销量,但一个差评却有可能“连累”一片。这不只是担心差评会劝退消费者,更忌惮平台的算法惩罚,比如减少曝光量、流量推送等。这对于“靠流量吃饭”的网店而言,无疑是掐住了命脉,对差评避之不及也不难理解了。

  平台作为管理者,本质上仍是流量利益共同体,与商家存在“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”的紧密联系。这反映到评价体系上,常见于平台对评价的差别对待,比如为刷好评“开绿灯”,对差评却反复“审校”。此外,差评常伴随着消费纠纷,也意味着需平台介入处理,耗时耗力不说,还有可能引来法律风险。既然大大方方地“亮差评”吃力不讨好,平台自然更倾向于“一蔽了之”。

  差评或许可以隐藏,甚至“消失”,但体验却不会。企图用虚假“零差评”来糊弄消费者的商家,大多都会被居高不下的退货率“教育”。对平台而言,虚假好评换不来回头客,却有可能唤来更多“射利之徒”——看似商家、刷评者各取所需、各得其所,实则代价是透支平台的公信力。商家口碑崩了,或许换个名字就可重新开张;而平台信任塌了,这笔账恐怕就难算了。

  说到底,真正健康的电商生态需依托真实评价推动商家优化产品,而非掩盖问题。(陈文杰)

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 赣网文[2021]1463-016号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户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