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0块一晚同城品茶_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,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,微信附近100块
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文明创建
  • 文明培育
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
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
 

您当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 >  时评  >  媒体评论

网络表达是不是非“!辈豢

2025/04/30 10:44   作者:关末  编辑:左锴   来源:北京日报

  “nsdd”意为“你说得对”,“DDDD”代表“懂的都懂”,表示惊讶用“我嘞个豆”,问及原因必回“因为他善”……一段时间来,社交媒体上“黑话库”不断扩容,不少网友吐槽“看个评论区如同破解摩斯密码”。

  网络传播向来碎片化、戏谑化,一般时候倒也无伤大雅,可纵观如今刷屏的网言网语,几乎已经跟标准文法毫不沾边,不少是毫无营养、内容空洞的烂梗。要么硬凑缩写,要么谐音泛滥,还有一些由热点事件衍生而来,满满的阴阳怪气。一些网络烂梗正逐步渗透到现实生活中,不断影响大众语言体系。特别是很多“紧跟潮流”的未成年人,更容易被其带歪。

  为什么一上网就不能好好说话了?跟风心理不容小觑。随着社交网络化,看不懂梗、接不上茬意味着无法融入“圈子”。尤其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份认同阶段,可能更渴望通过日常语言彰显个性。媒体调查显示,超过7成受访者认为青少年触网机会和时间多,更容易被网络热点裹挟。也正是抓住了这种从众心态,某些人把造梗、传梗当成了流量密码。有营销号通过胡言乱语蹭热点,有主播借着油腻表达立人设,一些平台亦乐见新梗不断。一来二去,仿佛不懂烂梗的人才是网络空间的“老土”。

  对于网络文化的开放包容,不是毫无规矩和底线。近年来,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行动,聚焦热搜榜单、首页首屏、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中语言文字不规范、不文明现象,重点整治突出问题,就是要从源头铲除网络烂梗产生和传播的温床。必须看到,越是缺乏内涵的内容越没有门槛,其更新速度也往往越快。接下来,网络平台还是要多利用算法技术做好内容把关,进一步挤压黑话烂梗的生存空间。当然,拯救被“梗”住的表达,需要所有人共同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。敢于不被所谓“网感”绑架,才能守住我们的表达逻辑和思维方式。

  汉语之美在于形、在于意,更在于风骨。好好说话,真诚交流,多一分语言自觉,也是为文化传承作贡献。(关末)

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 赣网文[2021]1463-016号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户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