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0块一晚同城品茶_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,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,微信附近100块
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文明创建
  • 文明培育
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
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
 

您当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 >  时评  >  媒体评论

家庭“生态除虫”只是听上去很美

2025/04/18 09:45   作者:钟颐  编辑:左锴   来源:南方日报

  “灭蟑螂小能手、安全环保、对人零危害,低至5.69元一只……”随着气温升高,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,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、蚰蜒等,用“一物降一物”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。据报道,售卖“神奇动物”已经成为一门生意,有店铺销量高达上万只。

  “生物除虫”靠不靠谱?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,“华南生物防治之父”、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蒲蛰龙就着手研究“以虫治虫”,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份。近年来,全国各地也不乏积极探索,既降低农药残留风险,又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,这样的“虫虫特工队”可谓一举多得。

  但同样的逻辑,不能简单套用于家庭除虫。别看商家打着“安全环保”的旗号,对上门除虫服务,价格也算得上低廉,东西好不好,效果才是王道。检索有关报道发现,买蜘蛛来灭蟑螂并非最近才有,但它的“杀伤力”实在有限,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首先,白额高脚蛛并非专门捕食蟑螂,也吃其他小型昆虫,一次可吃一到两只蟑螂,吃饱后能两周都不进食,与蟑螂几何级的繁殖速度形成鲜明对比。其次,它虽然毒性较弱,但其毒液可能引发人的过敏反应和炎症,并非商家所宣称的“零危害”。

  更不必说,效果可能适得其反。有专家表示,白额高脚蛛和蚰蜒都是捕食性动物,大量售卖并释放到环境中,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,引发新的生态问题。毕竟,农业领域的“以虫治虫”遵循的是自然规律,且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验,具备专业力量支撑,而家庭“生态除虫”存在一定的自发性,长远来看,容易受商业利益驱动,带来无序的人工干预,造成生态风险。

  这不仅是科学问题,也是监管问题?凸鄣厮,“生态除虫”或许有一定的市场需求,但即便是再小众的市场,也不能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,游离于监管之外。就报道案例来看,商家有意突出“生态”概念,却对部分限定条件避重就轻,有制造“溢价”、夸大宣传之嫌。在记者的采访中,有卖家也承认:“要说保证有什么效果,也不太现实,因为活体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。”针对这类活体生物的销售,平台有责任强化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的审核,相关部门也应完善相应规则,让交易更加透明,堵住管控漏洞。

  房间里的“小强”得灭,营销套路的“小强”也得打。从层出不穷的“零添加”,到五花八门的“量子科技”,再到一些所谓的“智能产品”……流量经济时代,噱头大于实质的营销套路总是一波接着一波,大有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之势。除了不断加强科普宣传之外,消费者也不妨多问自己几句:有没有说的那么神?有没有办法验证?我真的需要它吗?(钟颐)

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 赣网文[2021]1463-016号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户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