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0块一晚同城品茶_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,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,微信附近100块
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文明创建
  • 文明培育
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
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
 

您当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 >  时评  >  媒体评论

人工智能时代,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

2025/03/31 09:55   作者:李宁  编辑:左锴   来源:光明日报

  在人工智能飞速迭代的今天,一种观点在一些学生和家长心中悄然滋生:既然AI能妙笔生花,高效处理文档写作、资料梳理与内容提炼等任务,语文教育似乎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,至少不必再倾注太多心力。果真如此吗?

  没错,AI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。它能在短时间内生成文辞优美的文章,快速整合海量资料,给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多个场景带来便利。但如果据此就断言语文教育不再重要,实则是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解。语文教育远不止是教会学生遣词造句、写作阅读,它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,是塑造人格、培育思维的关键途径。

 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微缩的文明史,沉淀着数千年的华夏记忆;每一篇经典佳作,都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。吟诵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我们仿若穿越时空,跟随诗人感受对家乡与亲人的深深思念;走进“曹冲称象”的故事,我们感佩于古人卓越的数学智慧和巧妙哲思……语文教育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,让学生们得以借此触摸中华文明的根脉,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而瑰丽的世界,增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,坚定文化自信。倘若因AI的兴起就断然弱化语文教育,无疑是自断文化传承之路,于个体和社会都是不可承受之重。

  不独文化传承,语文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。就拿小学语文教育来说,教材中诸多篇章都蕴含着质朴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规范,是润泽学生心灵的丰富资源和有效载体。比如,《孔融让梨》的故事教会孩子们谦逊礼让、关爱他人;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则引导学生懂得感恩,铭记先辈们的奉献。在学习这些故事的过程中,孩子们的心灵被真善美的光芒照亮,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,为健全人格的养成奠定基石。而人工智能纵使算法先进、数据庞大,也无法给予孩子们温暖的情感滋养与心灵的深度启迪。

  思维能力的培育,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。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,要求学生剖析文章结构、洞察作者意图,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。写作训练则鼓励学生大胆想象、自由表达,将内心的想法转化为富有条理的文字,有效提升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。以赏析古诗词为例,学生不仅要理解诗词的字面含义,更要透过文字“脑补”画面、感受意境,体悟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力量。也正是在这个“刻意”练习的过程中,学生们完成认知、思想等多个层面的突破,实现认知与感悟的升华。

  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,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职能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扎实的文字功底、敏锐的语感、深刻的思想感悟能力,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素养。由此说来,人工智能时代,语文教育非但不会过时,反而被赋予更为厚重的时代使命。

  人工智能的兴起,确实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挑战,但也带来了改变的契机和条件。我们应理性看待AI与语文教育的关系,充分发挥AI的技术优势,为语文教育注入新活力。最直接也最显现的一点即是,推动教学方式与时俱进。借助AI技术,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。比如利用智能教学软件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,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,满足学生日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。通过VR等技术创设的虚拟场景,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,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。

  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不断优化的内容设计和呈现形式,持续激发孩子们对汉字的敬畏,对文学的热爱,对文化的自信。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经典,汲取智慧与力量,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,去发现生活的美好,探寻生命的意义,打好人生的基底。相信语文这一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学科,必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。(李宁)

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 赣网文[2021]1463-016号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户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